醉酒驾驶缓刑后的质疑有哪些丨一、自“醉驾”入刑以来,由初期呈现高压“严打”态势,各地法院对“醉驾”案件被告人均判处实刑,到“醉驾”适用缓刑甚至免于刑事处罚的案件不断出现,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质疑,也引发了学者的激烈争议。对“醉驾”案件被告人均判处实刑,在一段时……
醉酒驾驶机动车是严重违反交通规则的措施,同时也是犯罪的行为,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,醉酒驾驶机动车的,可以按危险驾驶罪进行刑事处罚,那么醉酒驾驶缓刑后的众多质疑是怎样的?下面由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。
醉酒驾驶缓刑后的质疑有哪些
一、自“醉驾”入刑以来,由初期呈现高压“严打”态势,各地法院对“醉驾”案件被告人均判处实刑,到“醉驾”适用缓刑甚至免于刑事处罚的案件不断出现,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质疑,也引发了学者的激烈争议。对“醉驾”案件被告人均判处实刑,在一段时间内也许能起到威慑作用,但法律不仅仅具有惩罚性,还应具有教育和挽救的功能。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适用缓刑,符合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、尊重法官自由裁量权和保障人权的需要,也具有节约司法资源的现实必要性。
“醉驾”案件的处理之所以会引起争议,重点并不在于缓刑判决的实际存在,而是在于缓刑判决的标准和依据,公众的最大质疑其实在于法官能否避免人情和特权的干扰、“醉驾”案件能否得到公正平等的裁判。在遵循平等原则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均衡原则的前提下,综合考虑案发时的外界环境、犯罪人人身危险性、血液中的酒精含量、是否具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等因素,规范、均衡地对符合条件的“醉驾”案件适用缓刑,并不于法相悖,也能够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。
二、自2011年5月1日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实施以来,“醉驾”入刑已一年有余。在这一年多时间里,初期“醉驾”案件的处理呈现出一种高压的“严打”态势,全国各地法院的裁判极为统一,对被告人均判处实刑。
(1)2011年5月10日,最高法院张-军副院长的讲话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
(2)之后“醉驾”案件适用缓刑甚至免于刑事处罚的案件不断出现,部分地区的缓刑判决数量甚至有超过实刑判决之势
(3)缓刑判决的增多引起了争议,公众就缓刑判决对“醉驾”行为的威慑力影响以及判决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性不公纷纷提出质疑。
以上知识就是小编对“醉酒驾驶缓刑后有什么质疑”问题进行的解答,醉酒驾驶缓刑后的质疑包括判处缓刑减少威慑作用、醉驾缓刑自由裁量的问题、醉驾缓刑考验期过短等。读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,欢迎到我们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咨询。